
最近,大象新闻报道了四川武胜县中医院“家属不献血,患者无法手术”的事件。舆论纷纷谴责医院做法不当,却鲜少有人意识到,这种现象并非武胜独有。在多地医疗实践中,“家属献血优先用血”甚至成为不成文的“交易”,折射出我国部分区域严峻的“血荒”困境。
面对血荒,医院不得不采取“以血换血”的应急措施,实属饮鸩止渴的无奈。这不仅公然违背无偿献血的自愿原则,更将病患家属置于道德与亲情的双重绑架之下。然而,单纯指责医院失责,恐难触及“血荒”的深层病灶。需要看到大家不愿献血的多重心结。首要障碍是流传甚广的“献血伤身”谣传,医学研究证实,健康成年人捐献200-400毫升血液不仅无害,还能促进造血功能更新;其次是近年出现的个人信息泄露忧虑,担心血型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;最关键的是对“用血收费”的误解,把献血和用血当成了你亏我赚的事,严重损害制度公信力。
无偿献血,献的是爱心而非商品。但血液并非“自来物”,每一次安全可用的血液背后,是昂贵的一次性耗材、精密检测、冷链储运和专业人力的巨大投入。全球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,患者用血时均需承担这部分必要的处理成本。我国的收费标准,正是基于这些实际运营成本核算,而非对爱心的“贩卖”。遗憾的是,公众对献血制度的信任不足,形成了恶性循环,不信任导致不愿献血,血液短缺又加剧了医院的“强制”倾向,进一步损害信任。
破解困局不复杂,关键是三件事。一是把谣言说透;二是让献血的人真要用血时,少跑腿;三是重建信任,血站把账晒出来,明明白白给大家看。
拯救生命的血液,其源头应是涓涓不断的爱心奉献,而非依靠亲情绑架的“强制征收”。“血荒”危机,拷问着全社会的互助意识、血液管理的效能与透明、以及对生命权的尊重程度。唯有以坚定的决心破除谣言壁垒、以高效的机制兑现献血承诺、以彻底的透明重建制度信任,方能让献血者无悔奉献,用血者安心受助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陈久菊
编辑 金妮
二审 伍少安
三审 马刚
发布于:贵州省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