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起孙中山,大家都晓得他是推翻清朝的革命大佬,辛亥革命的领头人。不过,他不光只想着怎么闹革命,早就开始琢磨新中国建成之后,首都到底设在哪个地方。这个事儿得从1902年说起,那时孙中山在东京躲着清廷的追捕,跟章太炎聊天谈国家大事。章太炎是浙江人,学问可大了,剪了辫子也跑日本避风头。两人一商量,孙中山抛出三个地点:武昌、西安、伊犁。理由也挺直白:要稳住国内,就选武昌;要管好边疆,就得挑西安;想在亚洲混出个名堂,非伊犁莫属。这事后来被章太炎写在书里,流传开来。孙中山的想法不是胡编乱造,他看地图研究得透,考虑到交通、军事、经济,各个方面都掂量过。清末那会儿,中国被列强欺负得够惨,孙中山觉得,首都的位置直接关系到国家能不能翻身变主人,特别是在这块亚洲的大棋盘上。
孙中山觉得这地方特别合适做首都,主要是因为它在交通上头占优势。武昌,现今叫武汉的一部分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长江从这儿流过,汉水也汇聚这里,东面顺水就能到江苏,逆流往西可以到四川,北边有铁路直达河南,南边还直通湖南和广东。简单一句话,它就是个十字路口,四面八方都互联互通。张之洞在那儿当官差不多十八年,搞洋务运动,建了汉阳铁厂,煤矿也到处扩展,钢铁生产多而便宜。同时,他推行新式学堂,让学生学西洋的科学和技术,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明。所以,孙中山觉得这个地点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有工业基础,又思想活跃,干好事业肯定事半功倍。
1911年10月10日那天,武昌起义就从这儿爆发,先由新军工程营动手,十几省纷纷响应。孙中山那会儿在美国看报纸,得知消息后,立马赶回国。起义一成功,湖北军政府就暂时担起了临时政府的职责。孙中山原本想着把首都定在这里,但清朝军队赶到,南京的革命力量势头稳固,他也只好作罢。虽然武昌没最终做成首都,但在革命中的地位很重要,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地理位置的准确判断。把这里选作都城,经济运转起来顺畅,工业基础扎实,军队调度也更灵活。考虑到广义上的十八省本土,武昌这地方完全有资格当都。不是仅凭历史名气,而是实实在在的地理优势。
说到西安,孙中山觉得这地方特别适合打理边疆事。在新疆、蒙古、西藏、青海这几个地方,离北京远,离南京更远,中央几乎管不了,地方头头要是闹点事儿,独立的苗头就多了。过去的历史上,汉唐时期把首都设在长安,那地方的西域都护府,控制范围甚至能涵盖中亚地区。明清那会儿,把首都迁到了东边,西北那地方就更折腾了。左宗棠收复新疆,花了好多年,国库都快空了。孙中山曾算过,从西安到兰州,等陇海铁路修通了,两天三天就能到。再到乌鲁木齐,一周之内就行了。部队、粮食、命令,一切都能及时赶到。
关中平原的粮食储备丰富,秦岭那一带矿藏充裕,城墙又厚,防御能力挺强。民族方面得细琢磨一下,甘肃、青海、宁夏那边回族、藏族、蒙古族人口挺多,离首都近,管起来比较方便,交流也比较频繁。孙中山后来跟张继聊过,说如果统一十八省后,先放在南京,再统一满蒙回藏,最后放在兰州。兰州比西安更往西,理儿也是一样,越往西,控制西北越方便。西安的经济状况比武昌差,交通也没那么发达,但孙中山看中的不是热闹的场子,而是战略布局。为了稳固边疆,西安这个位置相当合适,辐射带动能力强,省得总担心后院起火,不用太操心。
最狠的地方得算伊犁了,这块在新疆西北角,天山脚下,孙中山曾说过,要想成为亚洲的领导者,就得把这地方抓在手里。伊犁离北京足有五千多里,位置偏得让人难以想象,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,从兰州到那儿足足走了半年。孙中山不觉得远,他的逻辑很清楚:要是在西安管蒙古和新疆还可以,但要想统领整个亚洲,范围太有限,得往西挪一挪。那会儿,所谓的亚洲共主意味着啥?那时候欧洲列强在亚洲到处插手,英国占据印度,俄国吞掉中亚,日本盯上东北。
亚洲没有一个能真正扛起来的中心地带。中国历代王朝都曾触及中亚,比如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府管到哈萨克斯坦,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伸到波斯边缘。可惜都没能守住,因为都城太远,后勤跟不上。孙中山想更远点,他看中伊犁河谷的水草肥美,适合养兵,离中亚边境又近,丝绸之路的要道,进行贸易、外交和军事都很方便。修铁路可以解决距离远的问题,养殖带动商业,商业带动城市,十年内可以搞起来。书里他写,输送不成问题,十年足够建成大规模的都城。听着有点疯狂,但孙中山是真的不马虎,他跟张继强调,要帮亚洲那些弱小民族争取独立,伊犁是关键。越南、缅甸、朝鲜,全部都在列强控制下,要中国做领头羊,就得站稳脚跟。东边靠海容易封阻,西边靠陆地连接欧亚大陆,伊犁正是关键枢纽。要把这地方当做都城,不仅守住新疆,还能带动南亚、蒙古,扩大影响力。
孙中山的这套想法,可以追溯到1902年那次聊天,章太炎在《訄书》里还记得呢。孙早在1887年就提过一都四京,武昌为主,重庆、南京、广州和北京辅佐的方案。到1906年同盟会时,又强调武昌的重要性,说那儿是通衢之地,革命的氛围也最浓。1911年起义爆发后,武昌就变成了起点,但都城还没定下来。到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当了临时大总统,3月就把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,首都也搬回了北京。孙还继续折腾护法运动,一直到1925年3月12日他在北京去世,享年58岁。章太炎后来混迹政坛,到了1936年6月14日才在苏州去世,算是67岁。那时的构想,其实都没实现,但孙中山的眼界真是远见,穿越百年都还看得清清楚楚。如今21世纪,一带一路搞得风生水起,新疆变成了重要节点,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跑起来,天天货车排长龙,直达欧亚大地。那时候的亚洲梦,换了个方式,还在持续进行。
《建国方略》里头体现了孙中山关于定都的思路,这本书写于1917到1919年,1922年才出了全本,里面分成心理建设、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几块。说到物质建设,那里的实业计划特别悬——比如说要修铁路十万英里,公路百多万英里,水道也要整理,海港要搞得像纽约那么大规模。西北铁路,从乌鲁木齐一直到伊犁,四百英里,而且西安那边的陇海线要继续延伸,武昌汉阳的工厂也要扩建。这些计划呢,很多人看都觉得太空想了,但后来你看看,孙中山竟然最早提出三峡大坝的想法,水闸、水堰,用的也是水利。上海的东方大港,那会儿就有了,洋山港现在吞吐量都超过设计的极限。到2006年,火车就通到西藏了。孙中山啊,不光是想定都,他的整体蓝图其实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,边疆的开发也是重中之重。
为啥没能实现呢?现实打脸,革命一搞,局势就乱哄哄,袁世凯带北洋军阀掌了权,而孙中山的势力一直往南移。南京临时政府定都,正式的北京还得妥协;伊犁离得远,经济基础又薄弱,建都的花费实在太大。孙中山的野心很大,可资源有限,想联苏俄在西北建个基地,但始终没啥头绪。民国那会儿,国土经常出卖,但孙中山想的是收复、扩展领土,不愿意割让。他提倡五族共和、三民主义,推行民主制度,可制度不稳定,能力有限,结果也没啥落实。把都设在伊犁,反映了他的雄心壮志,想和苏俄合作,把中国变成亚洲的强国,但这个设想操作起来实在难如登天。
孙中山这人就像那老一辈看地图的战略家,现如今打游戏选基地也都得挑位置。他挑了三地方:武昌交通最顺,西安是边防的保障,伊犁则像一把扩张的刀。中国那么大,首都选在哪里可影响深远。北京稳了几百年,可孙中山觉得不够偏西,觉得这样不利于亚洲的大盘布局。新疆的开发,还有一带一路,证明了他的眼光没错。说到底,亚洲之大哥不是随口说说,地理位置、经济基础、军事实力都要相匹配。孙中山虽然没能实现梦想,但他的思路值得后人借鉴,国家未來的发展得有长远的眼光。
长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